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客人生 > 博客日记

浅谈自媒体的运营与发展

时间:2018-10-07 作者:周政 阅读数:人阅读
2003年,在美国有人提出了“We Media”这个术语,中文直译翻译过来就是:自媒体。
 
2005年,Blog进入中国并开始在互联网上被认知,中文最终翻译为“博客”,并被广泛认可,直到2008年达到全盛期,中国有一亿博客之众。耳熟能详的产品有QQ空间、新浪博客、百度空间、网易等。
 
2009年,由于国外Twitter的火爆,新浪开始试水微博,借助于它强大的媒体属性,吸引了大量明星名人以及个人用户,将微博推向中国头号互联网应用之一。其实我感觉就是QQ空间里的即时消息QQ说说外扩功能,只是由对内变为对外公放的喇叭。2011年的新浪微博走到了巅峰状态,那时候我记得人人都在用微博,做点什么事都会发个微博表个态,随之而来了众多跟班QQ微博,搜狐微博等,花重金请明星名人入驻平台,只可惜都没有做起来。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一开始是个用于熟人传播的个人通讯工具;
 
2012年,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号,随机引发大量机构以及个人入驻,早期的引流非常容易,随便一篇文章有点搞笑段子或者小品视频等都会引来极多的关注和浏览量。曾经被微博击败的博客,在微信公众平台得到了重生。
 
2013年,也正巧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越来越深入到普通人中,与微博不同,微信公众号允许长文本,且更方便的在于可以在手机随时看,而不是需要上网搜索。
还有更主要的一点,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更加容易扩散文章内容的可读性。简单的分享就蝴蝶效应般带了来不可估计的流量。
正如微信官方数据表明:80%的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阅读。从此自媒体人开始如鱼得水,草根作家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
 
2014年,微信公众号开始可以变现,开始盈利,但依旧遵循市场的二八定律,盈利的依旧是少数,更有少数年收入过百万千万,甚至一条广告的软文就可以轻松做到十几万的收入。
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有很多人开始创业做自媒体,运营公众号,同时伴随着微信公众号端口的逐步开放,微信公众号编辑工具,代运营推广管理等服务相应而生。关于微信公众号运营推广等的工作职位开始逐渐增多。
 
2015年,更多的传统媒体企业纷纷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百舸争流的时代。那些靠简单的搬运技巧逐渐艰难生存,更多有创意的个人或企业开始逐渐受欢迎。同时,yy开始了游戏方面的直播。
 
2016年,主播逐渐开始有了映客和快手,花椒;新浪、腾讯也开始加入,还有无数的小的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网络直播吸取和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可以将产品展示、相关会议、背景介绍、方案测评、网上调查、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
这个时候papi酱因独特吐槽的视频爆火,同道大叔2亿卖出平台。
 
2017年,有原创能力的自媒体人前景依旧良好,而没有能力的正在逐渐被粉丝所淘汰。好的内容自带流量,那些原本依靠“剪刀加浆糊”的内容、线下活动、娱乐八卦奇闻等途径涨来的粉,要么流失过快,要么迅速僵尸化,从此自媒体进入了“加速淘汰期”。
同时,音视频异军突起,内容加速迭代,比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
继北美短视频Musical.ly,papi酱之后,陈翔六点半、潮人小罗、办公室小野等一大批短视频新秀后来居上…音频的受众越来越广,成为内容消费的拓荒者。
 
到如今,身边还在坚持做公众号的越来越少了。
源自:
1.公众号种类繁多,内容同质化。
2.自媒体人达到内容创作瓶颈
3.读者对满篇标题党感到厌倦,没有新意
3.变现困难
 
当然那些拥有原创能力的自媒体人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
 
从个人网站,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公众号,中国的自媒体发展不知不觉中悄然走过十年了,而且未来的前景依旧无限,重视内容,重视运营,重视创新,才不会被粉丝所嫌弃,被市场所淘汰。
 
 
备注: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很赞哦! ()

打赏本站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你还可以订阅我的公众微信号,可以第一时间知晓最新内容!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